【悦读中医一】读吴以岭院士《络病学》有感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中医讲究 “天人合一”,作为一名中医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事”是必备的技能,中医理论博大精深,要不断的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升华,才能更好的指导临床,提高疗效,因此为医者应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广涉群书,中医学经典就像一个大宝库,总是给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读完吴以岭院士的《络病学》,让我感慨颇深。
吴以岭院士有感于西医的盛行,中医自身衰落的现状,从小怀着“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如此可为苍生大医”的理想,立志学中医,发誓要研究出具有中医特色的中药打破西药的垄断,俗话说一个人的立愿决定了他的心胸,一个人的心胸决定了他的境界,一个人的境界决定了他事业的高度!
遍读中医古籍后,吴以岭院士发现络病理论自《黄帝内经》发展以来,虽然到清代名医叶天士时创立“久病入络”、“久痛入络”之说,但是由于自古以来重经轻络的历史原因,使得络病学说这一独特理论及具有临床价值的学术体系在叶天士之后200年间始终未能得到系统建立。一些临床医家对广泛存在于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中的络病认识不清,将络病混作血瘀证治疗,以致未能提高多种难治疾病的临床疗效,故叶天士发出“遍阅医药,未尝说及络病”,“医不知络脉治法,所谓愈究愈穷矣”的感叹。吴以岭独创性的络病研究是在系统地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和创造性地提出自己具有现代意义的新理论的双重意义上进行的。他就络病学说的理论框架提出了“三维立体网络系统”,从络脉的网络层次和空间位置、络脉的生理功能、运行速度和常度,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地反映了中医络脉的运行分布和生理功能,同时他还创新性的提出了“络病辨证八要”和“络以通为用”的络病治疗原则,归纳了前人的医治络病的经验,按功能重新划分了治络的药物,创造性的构造了“络病证治”学术理论体系,并根据虫类药“飞者升,走者降,灵动迅速”,功专 “搜剔络中混处之邪”、“追拔沉混气血之邪”的理论,研制出通心络胶囊等一批确实有效的特色中药,成就一番伟大事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毛主席曾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中国医药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斗争的智慧总结,有着深奥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需要我们更好的继承和传承。作为一名中医生,要秉怀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伟志愿,把复兴中医作为自己承载的使命,思考如何做到继承不泥古,发展不离宗,砥砺前行,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曾子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句话与所有中医生共勉。
“健康所系,生命相托”。要学好中医,我认为平心静气为第一法门,市场经济下,金钱成为大家竞相追逐的目标,很少能有人静下心来学习和运用中医,所以作为中医生要有历史紧迫感和使命感,大家都知道中医理论是建立在传统哲学基础上的,它不同于西医书籍那样将人体进行解剖、生理、病理等学科性细化,而是通过阴阳五行学说和天人合一理论构建了完整的中医药学体系,因此只要心平气静才能神气轻灵,精神内守,不断继承和创新,不断加强对中医学经典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认识,才能更好的运用于临床实践中,普救众生。